新闻中心 News
最新理论与动态News
太阳能发电知识 News
光伏效应_太阳能发电基础原理
太阳电池从科学原理发现到目前的技术应用已经度过了 170多年发展历史。 从太阳电池技术所基于的科学原理光生伏打效应,即光伏效应的发现[28],经过美国 贝尔实验室第一片实用性的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发明[M]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, 直到包括材料、器件、系统及各种技术应用的整个光伏产业链形成,光伏技术展现了 具有与化石能源发电技术竞争的强大发展潜力。为了准确、全面、系统地认识太阳 能光伏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所形成的革命性发电方式,有必要对光电效应、光伏效 应及太阳电池等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说明。
光电效应(photoelectric effect)现象最早在1887年由德国科学家赫兹 (Heinrich Hertz)在从事电磁波实验时发现的,即金属表面在光的照射下发射电子 的现象。因为一般金属材料的功函数大多在3〜5 eV之间,所以在太阳能中只有紫 外光部分才能被吸收来产生光电子。而太阳光中紫外线以上的辐射只占很小的一 部分(10%以下),因此,利用金属的光电效应来产生电流的可能性是很小的。为了 科学解释光电效应,爱因斯坦从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设出发,提出光子(photon)的概 念[29]。即光子具有能量£=&(其中普朗克常数A = 6. 626X 10_34Js,v为频率)。当 光子照射在金属表面上,金属表面的一个自由电子从入射光中吸收一个光子后,就 会得到能量&,如果hv大于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所需的逸出功,这个电子就可从金 属表面逸出,所逸出的电子可被称为光电子。
光伏效应(Photo Voltaic Effect: PVE)是表示半导体表面在太阳光的照射下, 光子的能量被吸收,使电子从价带跃迁到导带,从而产生电子-空穴对。一般的半导 体的能隙宽度多在1〜2 eV之间,而太阳辐射的光子能量分布在0. 5〜5 eV,即从紫 外线、可见光到直到近红外线范围。此外,在半导体中可以传导的除了带负电的电 子外,还有带正电的空穴,这两种不同导电类型的载流子的导电机制是金属中所没有的,这也是造成半导体成为太阳电池主导材料的原因所在。
光电化学效应(photoelectrochemical effect)也可通过光照产生电压,一般会涉 及电介质和化学反应。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就是以此效应为基础的。
光电效应与光伏效应在本质上是相同的,而就所产生的电子的位置而言,也可 以将这两者区分为外光电效应和内光电效应。但不管是光电效应、光伏效应还是光 化学效应都可以产生光电子,这也是形成光电流(photocurrent)的一个必要条件。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,光伏效应是太阳电池发展的基础,而作为光能到电能的转换器 件的太阳电池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:
(1)人射光子能够被吸收并产生电子-空穴对。
(2)所产生的电子-空穴对在可能的复合之前就能够被分离开来。
(3)分开的电子与空穴能够被传输到外电路及电负载上。
按照以上条件,最适合的材料就是半导体。像所有半导体器件一样,实现太阳 电池的核心结构也是P-n结,而p-n结中的空间电荷区由施主正离子和受主负离子 形成的内建电场是实现电子-空穴分离的最重要的物理条件。就以P-n结为基础的 晶体硅太阳电池而言,在太阳光照射下,太阳电池的光电流主要来自以下三个 部分:
(1)空间电荷区的电子和空穴在内建电场作用下形成的漂移电流。
(2) n-Si区的少数载流子一空穴所形成的扩散电流。
(3) p-Si区的少数载流子一电子所形成的扩散电流。
更新时间:2015-3-1 22:19:04
太阳能发电原创,版权所有。转载请注明来源自上海上海太阳能发电网